冻伤是组织冰点(-2~- 10C,28~14 F)以下低温暴露所致的.种局部组织急性冻结损伤,或称冻结性冷伤。
[临床提要]
1.根据损伤的深度,冻伤可分为4度。
(1) I度冻伤:为皮肤浅层冻伤,解冻后皮肤出现红斑和水肿,无水疱形成,皮损在几天内消失。
(2) II度冻伤:病变局限于真皮上部;复温后皮肤除出现红斑和水肿之外,可在24~48小时内出现水疱和大疱,2~3周后痂皮脱落痊愈,一般少有瘢痕。
(3) II度冻伤:病变累及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。
(4) IN度冻伤:病变累及肢体的全层,常发展为坏疽,坏死组织脱落缓慢,创面经久不愈,有时植皮也不易存活。
2.鉴别诊断冻伤属冻结性冷伤,而冻疮属非冻结性冷伤(见冷伤分类)。冻疮的临床表现基本同冻伤,但大多为I度或II度,很少为III度。即使III是度也仅是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,或四周为I、II度,中心有小片坏死皮肤。除从致伤时环境温度考虑外,一般难与冻伤区别。
[治疗原则](一)治疗原则
治疗原则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,最大限度地保留有生机的组织,防止或减少伤残。
冻伤的基本治疗
作用靶位: 针对冻伤初期的细胞直接冻结损伤和复温时伴发的后期血管及炎 症变化,首先保留有生机组织,减少伤残
急性处理: 快速复温,创面处理,预防感染
系统治疗: 低分子右旋糖酐、肝素、布洛芬扩张血管,溶解栓塞
支持疗法: 水盐平衡,补充高蛋白,高热量手术治疗 清创、植皮,必要时 截肢
(三)治疗措施
1.快速复温是冻伤的现代最佳治疗,将患处浸人40~42C(104~108 F )水浴中,直至最远端组织红润和柔软为止,常需30~60分钟左右;解冻期间应连续监测水浴温度,并予以镇痛剂。冰雪涂搽患处的方法可加重组织损伤,应予废弃。
2.创面处理解冰后患者卧床休息,抬高惠肢,创面暴露,小棉拭子置于指(趾)间,水疱一般应保持完整。无菌操作和预防性隔离需持续数周。每日2次漩涡水浴(32~34C ,抗菌溶液,每次20分钟)有清创预防感染和利于关节活动的优点。
3. 血管扩张剂和溶栓剂 低分子右旋糖酐(500~ 000ml/d和肝素(每次1~ 2mg/kg,加人10%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100ml中,每隔6小时1次)静脉滴注可改善微循环,应早期使用。布洛芬(0. 6g/d,分3次口服,可抑制环氧合酶)和aloe vein(外用,抑制血栓素合成酶)亦可应用。
4.交感神经切除术 可通过手术或静脉注射利血平的方法来进行,可减少解冻后的水肿,应在伤后36~72小时之后施行,如在36小时之内施行可加重水肿,目前已很少应用。
5.清创或截肢术坏死分界明显后 方能施行,故应延迟至伤后数周甚或数月。
6.其他 应给予高蛋白、高热量饮食,戒烟,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(1500IU)。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尚有争议。
(四)治疗评价及预后
1. I度冻伤 数日后表皮干脱而愈,不留
瘢痕。
2. II度冻伤 若无感染,局部可成痂,经2~3周脱痂愈合,少有瘢痕。
3. III度冻伤若无感染, 坏死组织干燥成痂,而后逐渐脱痂和形成肉芽创面,愈合甚慢而留有瘢痕。
4. IV度冻伤 容易并发感染而成湿性坏疽;还可因血管病变(内皮损伤、血栓形成等)扩展而使坏死加重。治愈后多留有功能障碍或致残。